每年东博会,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从东盟各国和中国各地涌来,希望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。但语言不通、信息过载、人手有限,让很多潜在的商机从指尖溜走。今年,一个会8种东盟语言的“AI会展智能体”首次上岗,它如何在3500多次商机匹配中发挥作用?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聊的。

一、会展的痛点:语言墙与信息海

传统会展中,企业常面临两大难题:一是语言沟通成本高,比如泰国供应商想对接广西采购商,双方可能需要依赖翻译或中介,效率低且易失真;二是信息过载,展商和观众在短时间内难以精准筛选有效信息,导致商机匹配率低。AI会展智能体的出现,正是为了拆掉这堵“墙”。

二、智能体的核心能力:8语实时沟通与需求解析

这个智能体不像传统翻译软件那样生硬。它能理解越南语、泰语、印尼语等8种东盟语言的商务场景对话,比如在询价、产品规格讨论中自动识别关键信息,并实时生成匹配建议。例如,一位马来西亚客商用马来语询问“光伏板耐候性”,智能体不仅能翻译,还能自动关联中方企业的技术参数库,直接推送符合条件的供应商。

三、如何实现3500+商机匹配?数据驱动+智能推荐

智能体通过三个步骤提升匹配效率:首先,预录入参展企业的产品库、需求标签;其次,在洽谈中动态捕捉双方兴趣点(如“对有机食品认证有要求”);最后,通过算法模型快速筛选潜在对象,并推送联系建议。相比往届靠人工翻阅名录的方式,匹配速度提升超5倍,且精准度更高。

四、价值延伸:从“单次会展”到“长期贸易链路”

智能体的价值不止于会展几天。它沉淀的对话数据可分析行业趋势,比如今年东盟市场对新能源产品的关注度是否上升。此外,系统还能为参展商生成“数字名片”,会后持续跟进潜在客户,真正让会展效益长效化。

AI会展智能体的启用,不仅是技术展示,更是对传统会展模式的升级。它用“大白话”打通语言隔阂,用数据思维替代人海战术,或许未来,每个企业都能拥有一个永不疲倦的“东盟商务助手”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提交
网站
意见
建议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