蛙蛙写作 跳转官网
一、简介:让创作更简单的AI助手
蛙蛙写作是由杭州波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AIWaves)开发的人工智能小说与内容创作平台,于2024年推出2.0版本。该平台基于自研Weaver垂域创作大模型和LPA(终身个性化AI)技术,专注于解决创作者在灵感激发、内容生成与流程优化中的核心痛点。截至2025年,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30万,用户日均创作时长达4.7小时,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AI写作工具之一。
其技术架构突破传统AI工具的局限:
-
动态长短期记忆机制:通过端到端训练,区分短期上下文与长期伏笔设定,显著提升长篇小说情节连贯性;
-
端云结合隐私保护:用户行为数据存储于本地AI Persona系统,不用于模型训练,保障创作隐私;
-
全链路创作支持:打通“小说→剧本→视频分镜”全流程,适配短剧市场爆发需求。
定位上,蛙蛙写作不仅是效率工具,更致力于降低创作门槛——30%用户为写作零基础新手,通过AI辅助实现“创作梦”。
二、主要功能:六大核心能力赋能创作全流程
1. 智能内容生成
-
故事框架构建:输入书名、视角、故事类型和节点梗概,自动生成大纲+情节节点+正文,支持科幻、悬疑、言情等全题材;
-
多模态输出:除小说外,覆盖公众号文案、短视频脚本、学术论文等100+垂类模板,10分钟生成营销文案或旅游攻略。
2. 创作过程辅助
-
灵感激发:通过“头脑风暴”生成角色设定、世界观架构,突破写作瓶颈;
-
一键优化:支持划线操作唤出AI卡片,提供扩写、润色、情感强化建议(如将平淡对话转为冲突台词);
-
伏笔管理:长期记忆技术跟踪未回收伏笔,避免逻辑漏洞。
3. 工业化生产工具
-
批量处理:上传CSV角色清单,1小时生成200+道具描述或人物小传;
-
跨媒介转化:小说一键转剧本,自动输出角色卡牌与分镜脚本,适配短剧开发。
4. 个性化知识库
用户上传历史作品后,AI学习创作风格与术语偏好,使生成内容匹配度提升40%(如“量子酱油炸鸡店”等特色题材生成)。
5. 数据化创作管理
-
实时统计字数、段落结构,可视化呈现叙事节奏;
-
绑定网文平台账号后,同步阅读数据指导剧情调整(如高人气配角加戏)。
6. 多平台协同
支持Windows/macOS/iOS/Android多端实时同步,云端存储防丢失。
三、如何使用:四步开启高效创作
步骤1:访问与注册
-
微信扫码登录,新用户获赠1天免费会员(无限字数权限)。
步骤2:构建创作框架
-
点击“小说写作”或选择模板(如“短视频脚本”);
-
填写故事设定:目标读者、人称、核心梗概(例:“末世异能觉醒,主角从废柴逆袭”);
-
系统生成大纲+人物关系图谱,支持拖拽调整。
步骤3:正文生成与优化
-
AI协作:
-
点击“续写正文”插入内容;
-
选中句子使用“扩写/润色”增强细节(如将“他战斗”优化为“血色残阳下,骨节爆响的拳锋撕裂空气”);
-
按空格键输入指令调整文风。
-
-
跨媒介转化:
-
小说完成页点击“剧本生成”,自动结构化对白与场景说明;
-
使用“视频分镜”导出拍摄脚本。
-
步骤4:发布与迭代
-
绑定番茄小说等平台账号一键发布;
-
在“数据看板”分析完读率,根据AI建议优化后续章节。
高阶技巧:
训练私有风格:上传3篇旧作,24小时内生成个性化模型;
伏笔标记:输入“#记忆核心科技”,AI将在后续章节自动回收伏笔。
四、应用场景:从个人创作到产业升级
1. 网文作家:效率与质量双提升
-
痛点:日更压力导致情节套路化;
-
解决方案:
-
用“拆书功能”解析《诡秘之主》叙事结构,仿写高钩子开篇;
-
动态伏笔管理确保百万字长篇逻辑严密,读者留存率提升35%。
-
2. 短剧编剧:加速IP开发周期
-
痛点:小说改剧本耗时数月;
-
解决方案:
-
20万字小说一键转剧本,自动生成角色卡与分镜;
-
案例:工作室两周完成30集短剧《逆袭星途》脚本,成本降低70%。
-
3. 自媒体运营:爆款内容规模化
-
痛点:热点跟进慢,多平台适配难;
-
解决方案:
-
输入关键词(如“露营装备评测”),生成小红书九宫格图文+抖音口播脚本;
-
模板批量生成500+条商品描述,转化率实测提升20%。
-
4. 教育工作者:智能化教辅开发
-
痛点:教案更新效率低;
-
解决方案:
-
输入教材目录,自动输出章节思维导图+互动习题;
-
支持多年龄层适配:小学生课件转Q版插画,成人培训用专业图表。
-
5. 零基础创作者:圆梦“第一部作品”
-
小白用户通过“模板创作”生成首部短篇小说,投稿平台月入3000+;
-
AI实时反馈降低学习曲线,30%用户从写作爱好者转型半职业作者。
结语:创作民主化的技术革命
蛙蛙写作的突破性在于将AI从“辅助工具”进化为“创作中枢”,其价值不仅体现为效率提升(用户日均节省3小时),更在于重构创作生产关系:
-
技术层面:LPA个性化模型实现“越用越懂你”,解决AI内容同质化痛点;
-
产业层面:打通“文字→剧本→视频”链路,推动网文与短剧工业融合;
-
社会层面:为普通人提供创作普惠,20万用户借此完成首部作品。
随着多模态生成与实时协作功能的迭代,蛙蛙写作正从单机工具演变为创作者生态操作系统。正如开发者所言:“未来的创作是人与AI的共舞——人类负责灵魂,AI负责四肢。”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