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,许多企业在推进智能化转型时面临一个核心矛盾:一方面,AI技术日新月异,大模型展现出巨大潜力;另一方面,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技术力量、算力资源和成熟的落地经验,导致“想法很丰满,落地很骨感”。高昂的成本、复杂的技术门槛和难以规模化的应用,成为横亘在行业智能化面前的几座大山。

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华为昇腾计算产业并非单打独斗,而是选择与众多行业伙伴携手,共同探索一条更务实、更高效的智能化路径。本文将用大白话解读,华为昇腾是如何通过与伙伴合作,沿着三大清晰路径,不断夯实模型技术底座并促进智能协作,最终帮助各行各业把AI真正用起来、用得好。

路径一:夯实“智能基座”——让算力不再成为拦路虎

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,就像“炒一道大菜”,需要强大的“灶火”(算力)作为支撑。过去,强大的算力往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复杂的维护,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。

华为昇腾与伙伴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联手打造坚实、普惠的“智能基座”。这个基座的核心是昇腾AI硬件(如Atlas系列服务器/硬件)昇思MindSporeAI框架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、高效且开放的基础环境。

  • 硬件层面:提供从边缘到数据中心的多元算力,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,并且通过软硬件深度协同优化,提升能效比,相当于用更少的“电”炒出更香的“菜”。
  • 软件层面:昇思MindSpore框架降低了开发者使用AI技术的门槛,支持模型高效开发和部署。更重要的是,这个基座是开放的,不搞技术捆绑,伙伴们可以基于此自由创新。

简单说,华为昇腾和伙伴们先把“厨房”(算力基础设施)建好,把“灶具和厨具”(AI框架与工具)备齐,并且保证好用、不贵、大家都能来用,为后续的“烹饪”(AI应用开发)扫清了基础障碍。

路径二:迭代“模型工厂”——从“手工作坊”到“流水线生产”

有了好的“厨房”和“厨具”,下一步就是要解决“菜谱”(AI模型)的问题。对于行业用户来说,直接使用通用的AI大模型(好比一本大众菜谱)往往效果不佳,需要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和定制(变成一本专属私房菜谱)。

华为昇腾联合伙伴打造的第二个关键路径,是建立高效的“模型工厂”。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模型,而是提供一整套模型开发、调优、部署和迭代的工具链与最佳实践

  • 联合创新:与各行业的领先伙伴(如科研机构、ISV独立软件开发商)合作,基于昇腾基座,针对金融、医疗、制造、交通等具体场景,共同开发和优化行业大模型。
  • 高效赋能:通过模型压缩、分布式训练等技术,大幅降低模型开发与应用的资源消耗和时间成本,让企业能够快速获得适合自身的“小、快、灵”的模型,实现从“手工作坊式”的模型开发到“工业化流水线”的升级。

这意味着,企业无需从零开始研究“菜谱”,可以直接在“模型工厂”里,利用现成的“半成品”和“工艺流程”,快速定制出符合自己口味的“AI大餐”,大大加快了AI落地的速度。

路径三:构建“协作生态”——一个人可以走很快,一群人才能走很远

AI落地不是一家公司能包打天下的事情,它需要算法专家、行业专家、系统集成商、最终用户等各方紧密协作。如果大家各自为战,技术、数据、应用之间就会形成“孤岛”。

因此,华为昇腾推进的第三条路径,是构建一个繁荣的智能协作生态。这个生态的核心目标是“打通最后一公里”,让技术真正走进业务场景。

  • 伙伴计划:通过昇腾AI合作伙伴计划,汇聚了上千家伙伴,共同打造解决方案。华为提供底层的技术和平台支持,伙伴则发挥其在特定行业的Know-How(专业知识)和客户资源优势。
  • 应用使能:生态伙伴基于昇腾的“智能基座”和“模型工厂”,开发出面向千行百业的实际应用,例如城市治理中的AI视频分析、工厂里的质量检测、医院的辅助诊疗等。这些方案经过实践验证,更接地气,更容易复制推广。

这就好比组建了一个“AI大厨联盟”。华为昇腾提供了标准的厨房和核心厨艺,而来自各行各业的伙伴们则带来了各自的特色食材和秘方,大家在一起交流切磋,最终能为每一位“食客”(企业用户)端上最合胃口、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“智能菜肴”。

总结:智能化转型的“团体赛”

华为昇腾与伙伴共同加速行业智能化的故事,本质上揭示了一个道理:当下的智能化转型是一场“团体赛”,而非“个人秀”。

通过夯实智能基座(解决算力问题)迭代模型工厂(解决模型适用性问题)构建协作生态(解决落地应用问题)这三大路径的协同推进,华为昇腾正在与伙伴们共同打造一个良性循环的AI产业生态。这个生态降低了AI的应用门槛,加速了技术的迭代创新,最终让智能化从少数大企业的“奢侈品”,转变为千行百业都能用上的“普惠工具”,共同推动社会迈向全面智能化的新时代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提交
网站
意见
建议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